动态资讯

中国客家博物馆,讲述客家民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东山大道2号,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

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

1689556960850322.jpg

客家是汉族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在海内外分布广泛、影响深远。

广东梅州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保存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

在1994年举办的“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上,梅州被尊为“世界客都”,

成为维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认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园。

1689556960823518.jpg

位于梅州的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2008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这是中国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

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

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和分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名人廉吏馆、黄遵宪纪念馆、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市华侨博物馆以及梅州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

1689556960863833.jpg


追溯客家来源

来到梅州市东山大桥北端,一座两层牌坊结构的圆形大门映入眼帘,大门形似客家土楼,门上题有金色大字“中国客家博物馆”。

穿过大门,可以看到一口水井,井栏刻“饮水思源”4字,寓意客家人从中原辗转南迁,对“根源”相当重视,时刻不忘“根本”。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主馆内设有基本陈列“客家人”和“梅州史话”。“

客家人”分源流篇、人文篇、客魂篇三大篇章,从地缘、血缘和文化的联系来诠释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

全面梳理客家民系的发展脉络。“梅州史话”以“先秦梅州”“建置变迁”“土客交融”“客都形成”

“梅州历史名人”“红色土地”6部分讲述梅州客家的形成和梅州的人文历史等,展示客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689556960825388.jpg

走入主馆一楼大厅,墙上一个大大的“公式”字十分醒目。

“公式”在客家话中是第一人称“我”的代称,是典型的客家方言词汇。客家话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是沟通各地客家的重要纽带。

1689556960966674.jpg

从两晋之交(317年)起,为躲避战乱和社会动荡等,客家人经历了5次大迁徙,

“客家人”源流篇详细解读了这几次迁徙的历程。千百年来,客家人从中原越黄河,

跨长江,沿赣江上溯至江西赣州,越过武夷山到福建长汀,最后来到粤东深山——梅州,

然后又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展现了一幅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广东是客家人最多的省份,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湖南、浙江、台湾等地也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客家人,

还有大量客家人散居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689556960548901.jpg

族谱是一个宗族或家族的谱系,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宗族意识,在迁徙的时候,对族谱、家谱十分珍重,

把族谱当作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载体。馆内展示的一些族谱,

记录了本姓本宗始祖、世系、故居地、迁徙地、先人创业、家族发展等情况。

1689556960384544.jpg

姓氏是代表个人或家族的符号,堂号则是承载这些姓氏文化的标记。

展厅里有一个电子互动屏,可以翻阅百家姓谱,观众可从中了解关于客家和姓氏的知识。

1689556960782030.jpg


展示客家民俗

客家先民历尽艰辛,从中原辗转迁徙到南方,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带到所至之处,

又与南方的古越等民族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

馆内采用实物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展现客家丰富多彩的民俗,让观众全面感受这个古老民系的文化魅力。

1689556960196356.jpg

在“多样民居”展厅,展示了圆形土楼、四方土楼、围龙屋等多种典型客家民居的建筑模型。

不同的客家人聚居区,为什么会选用不同的建筑样式?在这里会找到答案。

闽西地区历史上比较闭塞,交通不便,家族武装冲突和匪患很多,

这里的客家人选择了圆形土楼这种易守难攻、聚族而居的建筑形式。

围龙屋在广东的客家聚居区十分常见,前半部分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分为半月形房舍建筑。

两个部分的接合部位由一块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地堂),

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砌起一堵石墙。

这样的民居建筑,兼顾了生活、生产和休闲的需要,体现出客家人的智慧。

1689556960834494.jpg

展厅里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构件。清乾隆年间的客家祠堂抬梁式梁架呈品字形,通体暗褐色,

梁上有贴金雕花图案,重达数千斤。一组晚清黑漆木雕描金镂空花卉人物纹隔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隔扇共有8扇,高317厘米、宽53厘米,每扇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均有上下涤环板和隔心(或裙板),

结合浮雕、通雕和漆画等装饰手法,色彩对比鲜明,风格华丽庄重,应为宗族祠堂里使用的隔扇。

涤环板浮雕祥云、瑞蝠状吉祥纹饰,用漆画绘制兰莲松等吉祥花木、博古图和棋盘、书卷、如意等。

裙板用8幅人物故事图表现了一个寒门子弟经过多年苦读,外出考取功名衣锦还乡,

并兴旺整个家族的励志故事。隔心采用通雕工艺雕刻奇石、茂树、繁花、喜鹊等,

表达了希望家族枝繁叶茂、富贵强盛的美好寓意。

1689556960109237.jpg

擂茶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食,既是客家人的日常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肴。

据史料记载,擂茶源自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展厅里还原了客家擂茶场景:两名身着蓝衫和围裙、头戴黑底白花头帕的客家女子正在方桌前制作擂茶,

桌上摆放着擂茶所需的各种原料。据介绍,制作擂茶时,先把茶叶、芝麻放入擂钵,

用擂茶棍沿钵内壁有规律地旋磨,再加花生仁继续旋磨,擂茶过程中不断注入少许冷开水,直至磨成糊状。

吃时冲入沸水并搅拌,佐以爆米花、糯米花、花生仁、米果及豆类、青菜,

一碗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擂茶就做成了。

1689556960237148.jpg

1689556960602602.jpg

1689556960247388.jpg

1689556960136633.jpg


感受非遗风采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位于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恩元第内,

设有“乡愁映像·一客一故乡”主题陈列,分为“乡音”“乡饮”“乡风”“乡艺”“乡情”“乡信”6个部分,

全面展示了梅州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介绍,梅州目前已申报300多项非遗,

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有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狮舞(席狮舞)、广东汉乐等。

1689556960622364.jpg

梅州市五华县提线木偶戏源远流长,明代初年由福建传入,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清时期,五华提线木偶戏的演出已经十分兴盛。

20世纪初,五华共有20多个木偶戏班,技艺高超,演出活跃。

1951年五华县木偶剧团成立。五华提线木偶制作精细、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操纵木偶的线有14至20条。

其唱腔音乐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民歌、采茶小调等,对白使用客家话或普通话。

五华提线木偶戏生动多彩,是客家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

木偶戏班还远涉重洋,到客家籍华裔居住的地区演出,受到海外华侨华人欢迎。

1689556960299099.jpg

汉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清乾隆年间进入粤东,以潮州为中心,向邻近地区传播。

到了光绪年间,外江戏在潮梅地区最为流行,当时专业的戏班有四大班,分别是荣天彩、老福顺、老三多、新天彩。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繁多,约有800多种,唱腔质朴淳厚、悠扬典雅,并有大板、昆腔、佛曲和民间小调等做配乐。

这一别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周恩来赞誉为“南国牡丹”。

1959年广东汉剧院成立,院址设在梅州市。

1689556960271627.jpg

1689556960159115.jpg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除了收藏各类型的客家民俗文物,

特色藏品还有唐代水车窑瓷器、客家历代名人书画和客籍名人黄遵宪的藏书等。

黄遵宪藏古籍图书8000余册,多为善本、孤本,其中有不少黄遵宪批语墨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689556960653645.jpg

1689556960761392.jpg

1689556960835543.jpg

1689556960574053.jpg

梅县水车窑是粤东地区著名的青瓷窑,创于初唐,盛于中晚唐,其产品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和西非地区。

水车窑青瓷是客家先民的日常生活器物,器型丰富,质量精良。唐代青釉双系壶是馆藏水车窑瓷器中的代表作品。

此壶胎色呈灰青色,胎质坚硬、厚实。微侈口,短颈,双竖耳,肩部饰双系及一短嘴流,平底。

外形稳重壮实,是水车窑最具山地特色的造型品种之一。除足底外通身施釉,青釉纯正,釉质类冰似玉。

1689556960957401.jpg

1689556960214980.jpg

1689556960511361.jpg

为了给观众带来精彩的参观体验,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引入VR、AR等先进技术,并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项目。

在讲解服务上,运用人工讲解、智能语音讲解、定点感应讲解、手机导览等多种方式,满足各类型观众的观展需求。













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学习!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沟通。

合作QQ765994289,微信13938229518。






返回

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资质

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

中国展览馆协会会员单位

郑州海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丰庆路口瀚海海尚C座九层

电话:0371-6388 6270     0371-5561 3536

手机:139 3822 9518(微信同号)   130 0752 9429   139 3820 6079(微信同号)

Q Q:1664 5826 58    2869 2879 48    微信公众号:ZZHTWH

邮箱:13938229518@163.com

Copyright © 2015 郑州海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大华伟业网站建设